【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监督触角向“神经末梢”延伸
发挥监察办公室职能作用,破解“熟人社会”监督难题

时间:2022-10-26 15:12    来源:芜湖纪检监察网  
【字体: 】      打印

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公职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和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成为新的监察重点,能否把对这些人的监督落到实处,事关能否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籍山镇监察办公室主任何圣利看来,向乡镇派出监察机构,设立监察办公室,有效延伸了监督触角,使对基层干部的监督腰杆更硬、手段更多、效果更好——

“九连敬老院目前供养院民46人,2020年却用掉了18500斤大米,平均每天50.7斤大米,人均1.1斤,能吃得了这么多吗?”2021年12月,籍山镇监察办公室聚焦民生领域,组织人员力量对所辖村、社区和敬老院2021年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发现了上述问题。

事出异常必有蹊跷。随即,我们对这一问题线索展开调查,很快就有了结果。原来,九连敬老院财务报账员张某某在敬老院院长胡某某的授意下,通过虚报敬老院大米使用量来报销一些违规招待的费用。在和张某某谈话时,他表示自己既不是党员,也不是编制内干部,就算违反了财务规定,钱也没有落入他的口袋,我们也不好处分他。其实早在2017年,张某某就因相似的问题被给予过诫勉谈话,故而自认为对镇纪委的处理方式“了如指掌”。

监察体制改革以前,因为缺乏相关依据,对于像张某某这种编制外非党员干部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么批评教育一番,要么责令辞职或予以辞退,对违规违纪行为达不到责令辞职、予以辞退但又应给予一定程度惩戒的人员,总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劲的感觉。随着相关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特别是监察委员会向基层派出监察办公室之后,这种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基层纪委监督的底气更足了,拳头攥得更紧了。针对这次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镇监察办公室及时开展了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向县监委进行了报告。经县监委批准,我们对张某某正式立案调查。最终,张某某受到政务记过处分,敬老院院长胡某某也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我长期在基层工作,深知乡镇是一个“熟人社会”,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前乡镇纪委开展监督时往往碍于情面,放不开手脚,很容易出现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的现象。如今,在乡镇设立监察办公室,不仅有效解决了基层非党员公职人员由谁来监督的问题,更通过加强县监委的领导和指导、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督促乡镇纪检监察机构和干部认真履行监督首责,破解了“熟人社会”监督难的问题。

自2021年4月担任籍山镇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籍山镇监察办公室主任以来,我一直牢记自己不仅是籍山镇党委班子的一员,还是县监委派出机构负责人,代表上级监委履行国家监察职能。我们充分发挥人清路熟家底清的优势,加强常态化日常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防止一般违纪违法发展成严重违纪违法。这次查处的九连敬老院违规违纪问题就是镇监察办公室成立后,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规依纪依法开展日常监督,主动发现的问题之一。今年以来,籍山镇监察办公室共开展专项督查39次,节日督查7次,督查中发现问题线索9条,第一种形态处置5人,政务处分2人,发出监察建议书3份。一名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表示,自从镇里有了监察办公室,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监督就在身边,也促使他们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通过一年多的监督实践,我进一步认识到,基层最贴近民生,也直接影响民生,乡镇监察办公室作为基层一线监督力量,离群众最近,是维护群众利益、落细落实常态化监督的第一道关口,在打通做实监督“最后一公里”中承担重要角色。只有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百姓家,走村入户倾听群众意见,才能发挥好“微探头”作用,激活监督的“神经末梢”,实现反腐败工作无禁区、无死角。

打印文章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