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各地结合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落脚点,其中一项规定动作就是开展调查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地方,一些调研出现形式主义苗头,且日益成为基层新负担。群众画像:就像葫芦掉到井里,好像深入了,其实还是浮在表面。
领导下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本是接地气、察民情、解民忧、汇民智务实之举,也是更好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前题。然而,少数地方暴露出的钦差大臣式、嫌贫爱富式、蜻蜓点水式等套路化的调研方式,不仅与调研初衷南辕北辙,而且成为少数明星单位的沉重接待负担。媒体披露的一个“明星乡”一年500多批次被领导调研,如此高频率调研,且不说事先“备课”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单就陪同汇报就让整个单位上上下下的人疲于奔命,哪有心思和精力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改善,甚至将这个“明星乡”金字招牌给毁了。事实上,这种“葫芦掉到井里”的调研方式,不仅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更是为新变异的“四风”抬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四风”顽疾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少数习惯于在办公室听汇报、做决策的官员,不得不放下架子,扎堆式往基层跑。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少真经,帮助基层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为了赢得接地气、察民情的好名声,以博取上级领导的好印象,捞取一些上位升迁的政治资本。
在这种功利主义思想驱使下,原本具有党的光荣传统的好作风——调查研究,异化为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表演秀。这类官员下基层一贯作派是,只喜欢指手画脚,不愿虚心求教;只喜欢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只喜欢蜻蜓点水,不愿深入了解。遇到这类高高在上、有权有势的官老爷,基层怎敢得罪的起,只得陪着笑脸,一肚子苦水无处诉说。
对于这种“假深入”真作秀的调研方式,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狠刹这股歪风邪气。否则,基层单位特别是有亮点的明星单位,将被无休止的套路化调研秀占去大部分宝贵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星光暗淡”;同时,少数领导干部浮在面上的调研报告,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一旦拿来当作“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决策依据必将后患无穷,最终将损害基层单位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湾沚区花桥镇纪委 车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