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潜规则的危害和对策

时间:2018-05-23 11:17    来源:芜湖纪检监察网  
【字体: 】      打印

 

广义的'潜规则'是相对于'明规则'而言的。它是指明文没有规定的,约定俗成的,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行为规则。按照价值观取向不同,广义的潜规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明规则的价值观一致或同向的潜规则,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也可以称为规矩或传统;另一类是与明规则的价值观相悖的潜规则,这是狭义的潜规则,也是人们经常讨论的潜规则。在这里我们讨论后一种概念,即狭义的潜规则。

一、 潜规则的特点

一是影响面广泛。潜规则之所以成为“规则”,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被人们所认可,并行之有效的。潜规则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都或隐或现、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某些的潜规则。只要有公共权力的地方,就会有人利用公共权力或是其影响为自己谋取利益,并将其视为特权。人们身在其中,或不以为意,或怀着从众心理,参与其中的人很多。同时正是由于参与者众多,又助长了参与者不以为意或法不责众的心理。

二是不易被察觉。潜规则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身处之中见怪不怪。如八项规定颁布前,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送礼、建设豪华办公楼等“四风”问题,受之者心安理得、安之若素,走后门被视为有本事、能办事。有的潜规则已经严重违反党纪国法,因为参与者众多,其危害性为人们忽视,而参与其中。如湖南衡阳、四川南充、辽宁破坏选举案,因为参与者甚众,拉票贿选成为当地官场的潜规则,参与其中的人认识不到破坏选举和贿选问题性质是严重违法乱纪,后果十分严重和恶劣的,这就是潜规则害人于无形的表现。

三是在圈子内作用。潜规则虽然影响广泛,但多在一定范围内或是一定的圈子内发挥作用。往往是圈子越小,人员流动越少,潜规则的作用就越强。潜规则成为维系圈子的利益纽带,有时也是感情纽带,使潜规则丑陋行为罩上“温情脉脉的面纱”。如农村中受家族势力、宗族势力影响,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的潜规则,在封闭的农村中流毒深远,潜移默化。再如医疗系统中药品、医疗器械采购收受回扣,十分猖獗,也是因为这个圈子较为封闭,回扣的具体做法在业内的一些人中成为潜规则。接受潜规则的人被视为圈内人,会受到接纳;否则就会视为圈外人,会受到排斥。

四是运行暗箱操作。潜规则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心理接受,但没有明文规定,拿不上台面,见不得阳光,一旦见光后,会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法律和纪律的追究,所以 潜规则只能在地下偷偷摸摸的运行,找出各种借口加以掩饰和遮羞,依靠权力暗箱操作达到目的。

五是植根深厚难以尽除。潜规则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法律基础,只要打击严厉,就会高压下蛰伏,但顽疾难治,只要稍有放松,又会死灰复燃。潜规则基础是一定范围内人们普遍的思想认识,要想彻底摒弃潜规则必须从思想和制度多个层面,压缩其空间,铲除其土壤。

二、潜规则的危害

一是破坏法治规范。明规则确立了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潜规则指引人们不去准守这些规范,或是想方设法,玩弄规则、规避规则,不在阳光法则下行事,而在丛林法则下利益交换,获得的不当利益。潜规则盛行会严重损害社会法治。

二是冲击主流价值观。当今社会明规则所倡导的社会主流价值,是公平、公开、公正、法治、廉洁等,而潜规则背后的价值观是特权、暗箱操作、利益交易、权钱交易等。如果不搞潜规则的人吃亏、搞潜规则的人获利成为常态,势必会对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严重冲击,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偏离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是毒化政治生态。政治生活中一些潜规根源在于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这些潜规则如果不遏制,势必会严重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团团伙伙、搞小圈子、人身依附,结党营私,就会一步步销蚀、割裂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说情打招呼,则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严重毒化党的队伍。

三、 遏制打击潜规则的对策措施

一是严铁规,肃潜规。应当说,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的制度供给是不缺乏的,缺的是执行制度的力度和违规后问责追究的力度,“如三十六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明规不显,则潜规大行其道。八项规定颁布前,一些地方和单位政治生态受到污染,“红包文化”、“酒桌文化”很有市场,找人办事要请客吃饭,过年过节,下属单位、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拜年送礼成风,这都成为公开的潜规则。八项规定颁布后,严格执行,常抓不懈,越抓越严,一锤接着一锤敲,“四风”陈规陋习一扫而观,党心民心为之一振,社会风气为之一新。要压制潜规则,必须要严明制度,严格执纪,使明规成为铁规。要遏制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的潜规则,就必须从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制度做起。对于严重违纪违法的潜规则的参与者的查处,不能搞法不责众、下不为例,必须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除恶务尽的决心和手段。

二是立新规,补缺规。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在制度缺失的地方,必然潜规则当道。制度建设应有序推进,逐步压缩潜规则的空间。如70年代末期恢复高考,杜绝了上大学靠“拼爹的潜规则;90年代初,推行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凡进必考”,杜绝了进机关靠“拼爹的潜规则。这两项考试被群众称为最公平的制度。后来,考试录用的规定运用到转业干部分配、大学生村官分配等人事工作中,公开岗位和考试录取分数,按照分数高低为序选择岗位,选岗工作完全透明,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杜绝了一切潜规则的可能。确保了干部人事工作的起点公平。制度建设一定要遵循公开阳光、相互制约和权责相符的原则,让新规从一上路就正规起来。

三是修善规,弃陋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规定设计过于简单,乃至 “粗暴”,于理不合、于法不周。这些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往往引发新的潜规则的弊端。如在干部考核中,本单位干部职工测评分值占很大权重,往往决定了干部考核的结果。而县直单位人数很少,有的不足5人,每一票都非常重要。同时,测评难以做到测评的每一票都客观公正,一些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往往得到的测评分数不高。久而久之,领导干部对单位里的“狠人”不愿管、不敢管,好人主义、不敢担当成为潜规则。有地方改革考核制度,改变“以票取人”的做法,提升客观业绩考核的权重,减少主观测评的权重,扩大参加测评人员的范围,规定单位人员不足10人的,由下级单位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参加测评,将人为因素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组织部门了解干部重在平时,评价干部不唯票数,鼓励干部敢于管理、勇于担当,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是守正道,抵潜规。我们重规则,也应该明白制度不是万能的。在科学制定、严格实施明规则、压缩潜规则空间的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者的教育,尤其是领导干部作出表率,在一个地方和单位,领导干部的言行是有示范效应的。在各种潜规则面前,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思想定力。在制度难以面面俱到的地方,更需要干部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才能不负事业的需要和组织的重托。

五是行改革,树新风。潜规则流行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的,要从源头上禁绝潜规则,必须大力推进改革,推进社会革命和社会进步,铲除成规陋习的社会基础。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改变城乡结构下农村社会封闭的状态,从根本上铲除家族、宗族势力留下的潜规则,坚决打击盘踞地方的恶势力,彻底剿灭其 “码头文化”。再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加大交流轮岗力度,严格执行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交流轮岗全覆盖制度规定,打破小圈子的藩篱,断绝“码头文化”、“圈子文化”余毒的根脉。(安徽中医药高专纪委书记庆启顺

打印文章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