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在扶贫的道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无论是一个生产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还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贫困群众、关心扶贫工作,并多次强调扶贫脱贫要实,力戒形式主义。
从近期中纪委网站等媒体曝光的扶贫领域问题可以看出,总是有部分扶贫干部觉得群众的利益“无大事”,对于群众的诉求“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和自己“不沾亲不带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所谓多一个少一个群众脱贫;有的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走路“不走心”,到农户现场不是真调查,而是真“走秀”,不外乎让群众知道自己到过现场,其实只是摆摆架子、装张样子,“到田不拔草”,出工不出力;有的干部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愿意“耕种”,只在一户多角度多方位“刷照片”,不过是假冒其他农户房屋,留下所谓真实“痕迹”。凡此种种,都是将扶贫的“好经”念“歪”了,是彻头彻尾的假扶贫,实质是形式主义,是党中央绝不允许的,也最终为人民所唾弃。
应当看到,扶贫“好经”被念“歪”,与部分扶贫干部政治觉悟不高、扶贫意识不强有关,也与监督管理不力有关。曾有一位扶贫干部,为了完成农户危房改造任务,甚至主动找非危房户报项目。至于到现场,只是走过场,然后就是“表来表往”。虽然都是“表上功夫”,但不管是真贫困假贫困,均能获得扶贫改造款。因此,念“歪”扶贫“好经”,可能是“心”“理”出问题了,如何提高扶贫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强作风建设与监督管理联动,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
提高扶贫干部的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成效不仅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而且使中国的减贫事业继续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但是越是到最后,越要认识到扶贫任务艰巨,不能有任何松懈思想;加强作风建设,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敢于较真碰硬,从严从实,从而促进重调查研究、重真抓实干,促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加强监督管理,对项目、资金、贫困户及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加大对优亲厚友、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强占掠夺等行为的审查力度,对于扶贫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每名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对人民群众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善于把群众当亲人,早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三山区纪委监委 乔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