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廉榜样】“爱心妈妈”和她的十几位智障孩子——记鸠江区管山社区“阳光家园”老党员吴明英
吴明英是鸠江区管山社区“阳光家园”的一名党员,自幼患小儿麻痹症左手残疾。照她自己的话说:“只有残疾人才更能体谅和关心残疾人。”这种由己及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支撑着她从2005年起,数年如一日耐心指导智力残疾学员学习、康复。
不让残疾孩子“与世隔绝”
教智力残疾孩子读书、写字,陪他们聊天、玩耍、做手工,这就是年近花甲的吴明英一天的工作。为何不在家安享晚年,而要不辞辛劳地做这些?吴明英的朴素心愿是:不让这些残疾孩子“与世隔绝”。她知道,因参与社会生活程度低、自理能力差及一些其他原因,绝大多数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缺乏学习及与人交流的机会。吴明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孩子从家中走出来,快快乐乐地学习、成长。
吴明英2005年开始在管山社区从事社区智力残疾孩子看护、教育方面的工作。2007年,管山社区成立我省首家工疗站,选聘吴明英担任社区残疾人专委,专门负责智障学员的工疗工作。3年后,工疗站申报全国“阳光家园”。此时,经过智障学员家长的口口相传,更多人慕名而来,吴明英对孩子的爱心、耐心传播出去,“阳光家园”的学员从最初在工疗站的4人增加到了14人。由于表现突出,吴明英2007年荣获“鸠江区残疾人自强模范”,2009年被鸠江区评为“优秀残疾人协理员”。
对于“阳光家园”的十几名学员来说,阳光家园就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而吴明英就是慈爱的妈妈,孩子们喜欢和她说心事,也都愿意乖乖听她的话。前不久,一位名叫张龙(化名)的学员一大早来到“阳光家园”,找到吴明英后抓住她的袖子抽抽噎噎地说:“大妈妈,我又做坏事了,惹爸爸妈妈生气了!”在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中,吴明英了解到,最近张龙的爸爸妈妈计划带孩子举家迁往上海生活,但张龙舍不得“大妈妈”,不愿意去,和家人吵了一架。在吴明英的宽慰下,这位36岁的学员很快止住眼泪,高高兴兴地走了。
鼓励残缺天使热爱生活
阳光家园的学员多是智力残疾,不需要做肢体康复,吴明英对他们的教导主要是锻炼启发智力和做手工。智障孩子学习能力较差,教他们手工及文化课的难度可想而知。吴明英却说,只要有耐心,就能教好这些孩子。每天中午,孩子们离开“阳光家园”后,吴明英都会留在办公室里记工作日志,把当天开展了哪些活动、孩子们表现如何一一记录下来。在她的柜子里,躺着几十本这样的工作日志,工工整整的日志里流露出对孩子们的深深关爱。
在管山社区居委会的展示柜,丝网扎成的玫瑰花、风信子等花卉栩栩如生,塑料绳编织的手链精致漂亮。吴明英自豪地说,这些全部都是学员们的作品,“你们看这些花多漂亮,这些孩子比智力正常的人还要心灵手巧!”为了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自信心,吴明英手把手地教他们做手工,一次不会两次,两次不会三次、十次、百次,从不会轻言放弃。而当看到漂亮的花朵从自己手上诞生,学员们个个都乐得合不拢嘴。
爱心绽放出绚丽花朵
为了让学员们更多接触外界,享受生活乐趣,吴明英还经常带他们外出“开眼界”,芜湖的步行街、镜湖公园、滨江公园、汀棠公园,处处都留有他们的身影。前不久,吴明英带学员们去赭山动物园玩了一趟。游玩中,学员们饿了渴了嚷嚷着找“大妈妈”,家庭并不宽裕的吴明英自掏腰包为他们买饮料、带去饭店吃饭,俨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尽心尽力的奉献中,爱心绽放出绚丽花朵:学员们学会了热爱生活,性格从孤僻变得开朗,一个个残疾家庭多了欢声笑语。一位名叫王霞(化名)的精神疾病患者说,自己以往经常犯病,进入阳光家园后心情变好了,犯病周期随之越来越长,现在还能带着智障学员做丝网花。精神状况好转后,有熟人为王霞介绍了一位男朋友,对方不仅不嫌弃她的病情,还对她呵护有加。2011年,王霞满怀着幸福披上嫁衣,成为一名美丽的新娘。王霞说,是“大妈妈”的悉心教导帮助她战胜挫折,开启了新的人生。